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44
2014年8月,德國聯邦政府出臺《數字議程(2014—2017)》,倡導數字化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為德國建設成為未來數字強國部署戰略方向。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前沿技術發展研究中心對該議程進行了解讀。供參考。
數字創新驅動發展 打造未來數字強國
——德國《數字議程(2014—2017)》解讀
數字化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德國《高技術戰略2020》的十大項目之一,“數字議程”是繼“工業4.0”之后德國確保未來發展和競爭力的又一重要舉措。目前,信息與通訊產業(ICT)已成為德國的支柱產業,2011 年營業額已達2280 億歐元,擁有企業8.6萬多家,員工超過90 萬人,遠超機械、汽車等傳統工業,是德國重要的就業引擎。在“工業4.0”將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深度融合并全面提高企業生產率的前提下,由“數字議程”引領的數字化進程,通過不同層面七個行動領域的全面布局,力爭在智能制造與服務、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領域為德國開辟更多的發展機遇。
一、目標:未來數字強國
在強力部署實施“工業4.0”的背景下提出“數字議程”,一方面,旨在短期內通過挖掘數字化創新潛力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為“工業4.0”體系建設提供長久動力;另一方面,旨在打造一個數字化的未來社會,以期在未來數字化競爭中保障德國持久的競爭力,直指未來歐洲乃至全球的數字強國。
以數字化價值創造,推動數字時代的就業。數字化和互聯網為知識流動開辟了新途徑,認知過程和創新實踐實現了空前的提速。在工業和生產技術方面的傳統優勢使得德國有機會進一步發展以“工業4.0”為代表的智能化、分布式生產和物流,從而擴展智能化服務,保障長久的增長,實現較高的就業率。
構建高效開放的互聯網,推動數字技術的應用。德國聯邦政府明確意識到有必要建立覆蓋全國的、更高性能的寬帶網絡,為構建平等的生活環境、實現數字化廣泛參與提供良好的基礎。
保障信息技術簡易、透明和安全的使用。將德國建設成全球數字化最安全的國家之一是其重要目標。唯有保障數字世界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才能挖掘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潛力。
二、發展數字化經濟:打造歐洲數字經濟龍頭
支持并推進經濟的數字化。一方面,推進新興技術的市場化。設立研發計劃促進自動化、3D、大數據、云計算和微電子等技術的市場化;開發并推廣安全的大數據應用,創新服務對接新的商業模式;強化數字服務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制定規范與標準,讓傳統產業與ICT 實現平滑對接。另一方面,推動重要的市場領域實現數字化。為中小企業建立最佳實踐展示中心;支持“智能家居”應用;以信息技術推動電動汽車發展;支持創意經濟和媒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以信息技術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環境保護;支持建筑的數字化;為遠程醫療修改法律框架;倡導電子醫療行動,強化醫療企業創新活動的聯系。同時,制定“智能互聯”戰略,在教育、能源、醫療、交通和管理等基礎領域中借助ICT 獲得更多的增長和更高的效率。
支持初創的數字化企業發展。“數字議程”計劃整合成熟的和初創的創新型企業,推出面向未來的創新政策,使得德國在全球數字經濟中占據領導地位。預計每年新創企業數量將從目前約10000 家增長至約15000 家。設立數字經濟咨詢小組,大力支持初創企業和創業者,包括:為創業者特別是IT 創業者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強化德國的創業精神;甄選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風險資本和投資人,改善創業者的融資條件;提高創業者和產業的匹配度;為女性創業者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支持;加強德國的創業者與國際創業機構的聯系。
面向數字經濟改革政府管理框架。聯邦政府旨在開發新的面向未來數字經濟的政府管理框架,保護和強化數字時代德國市場經濟體制,為創新型服務的開發提供空間,開辟新的商業領域,推動創新,提高競爭力。包括:
(1)通過WLAN 提高移動網絡的普及和可用性,關注信息安全并預防網絡匿名犯罪;
(2)出臺相關法案,為公共WLAN供應商提供司法保障;
(3)嚴格貫徹反壟斷法,以防止壟斷阻礙創新與競爭,加強互聯網企業對用戶信息和數據的保護;
(4)修訂法律框架,在經濟和社會實現數字化轉型中保護知識產權;
(5)促進電子商務中新技術的應用,在交易平臺和支付系統保障消費者的信息安全。
探索數字環境下的工作模式。“數字議程”希望打造時間和空間上更具靈活性的工作模式,讓工作和生活更好地結合,同時注重員工在新工作模式下的勞動保護和健康保護。
(1)為數字化世界的工作建立社會制度,明確勞動力需求的產生過程,及其對社會保險體系帶來的影響;
(2)推廣現代化的教育和職業培訓,使員工掌握數字化技術;
(3)促進IT 課程和工程課程的整合,讓員工和求職者更符合數字化工作的要求,避免未來的人才瓶頸;
(4)積極吸納外國IT 專業人才,加大對外國執業資格的認證。
推動能源革命和綠色信息技術。“數字議程”認為,能源數化是實現能源革命的基礎與前提。而能源數字化需要高效、安全、廉價的通訊基礎設施,并建立保障數據安全性和交互性的標準。一方面,將搭建智能電力測量系統,將能源改革項目與“數字議程”相結合。另一方面,減少工作和生活的耗電量。如減少ICT 領域的能源消耗,注重采購綠色ICT 產品,推動綠色IT 市場化等。同時還將推動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生產系統的發展。
三、構建數字化生活:解決數字創新的市場問題
面向未來的數字化社會,需要全體民眾的共同參與,從而提升未來數字化消費,構建數字化生活方式。“數字議程”指出,要讓全體德國公民都能在數字化的社會中自主生活,以打造未來數字化社會,培育數字創新的需求市場。
擴大與社會團體間的對話。聯邦政府將通過多樣化的討論形式,讓持不同意見的人士都能發表觀點,明確人們的擔憂和期望,進而使“數字議程”惠及全球民眾。
加強各年齡段民眾對數字媒體的掌握能力。
(1)公民既是信息的用戶也是生產者,應構建信息平臺,提高德國公民對媒體和信息的掌握能力;
(2)為家庭媒體教育提供信息和咨詢,更新媒體設備,營造現代化的媒體環境,建立青少年媒體保護制度,讓少年兒童和數字媒體共同成長;
(3)為兒童提供適宜其年齡段的有趣的數字內容;
(4)提高老年人對數字媒體的掌握能力,消除他們對數字化及其應用的不信任感。
實現數字化民主參與。數字服務增強了民主空間的對話,并提供過去難以獲得的信息。改善公民數字化參與環境,在基層搭建貼近生活的公共參與平臺;確立并發展相關國家標準,使得公民擁有平等的獲取信息和服務的途徑,實現數字媒體的無障礙化。
構建數字化生活方式。
(1)研究如何借助網絡應用服務來幫助父母平衡工作與家庭,并確保此類創新型數字服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鼓勵積極健康的家庭生活,以批判的態度自主利用網絡;
(3)在構建數字化生活中促進性別平等。另外,青少年保護、養老服務等公益事業也將進入數字化時代。包括:以數字化方式更好的組織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教育活動以提高公眾對公益事業的興趣等。
四、開展數字化研發:
解決數字創新的動力問題教育、研究、科技、文化和媒體是新型數字化技術應用的核心領域,也是數字化未來持續發展的推動器和保障。其中科技、教育和研究構成數字化轉型的三大前提,其共同的任務是開辟新的主題領域,讓技術發展引領未來。網絡和數字化也為教育和研究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新模式。
推動科技界的數字化轉型。為強化數字信息的可廣泛獲取性和實用性,將對科技基礎設施進行更新與擴建,并加強互聯。
(1)出臺新的科技數字化戰略,推動信息基礎設施的更新和發展;
(2)將“信息基礎設施理事會”1作為最高級別的協調和咨詢機構,支持科技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發展;
(3)以戰略性引導項目來促進研究數據庫、文件資料以及虛擬研究網絡的互聯。
附注1: “信息基礎設施理事會”于2013 年由德國科學聯席會倡議成立,主要在信息基礎設施未來發展方面為科技界和政界提供咨詢。
保障知識的獲取。出臺全面的“開放存取戰略”,改善公共研究出版物和數據的獲取情況,提高獲取效率。為充分利用科技、研究和教育的潛力,德國將在保障知識產權的條件下提高版權保護內容的使用效率。
加強數字化知識社會教育。教育體系應讓民眾更好地適應數字化工作的要求,提高對媒體信息的掌握能力。包括:在公民的終身學習中增加數字媒體的教學內容;應對數字化工作帶來的挑戰,分析教育培訓的認證需求與形式;強化職業教育,增加數字化教育培訓工具的使用。
挖掘數字化創新潛力。重視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和利用的完整的價值創造鏈,挖掘數字創新的潛力。
(1)將“高技術戰略2020”打造成跨部門的全面創新戰略,為“工業4.0”、信息安全、微電子和智能服務等核心研究項目注入研究動力;
(2)增加對大數據的創新支持,挖掘大數據在經濟、科技和醫療領域的潛力,在柏林和德累斯頓建立“大數據競爭力中心”
(3)把高性能計算作為尖端科研的基礎;
(4)強化數字化醫療領域的研究。
以研究推動數字化轉型。強化數字化進程中的隱私保護,舉辦跨學科論壇“隱私——數字化世界中的自主生活”。對數字世界的工作模式開展研究,讓技術與社會協同發展,如工作能力的提高、工作流程的創新、健康防護理念的催生等。公共研究機構將對網絡和數字化中的倫理、法律、經濟和參與性等方面開展跨學科研究。同時支持有關數字化發展機遇和風險的科學性分析研究。
打造數字文化大國。在改善數字內容供應商環境的同時,推動文化產品的數字化,提高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中文化遺產的可訪問性。當前數據量爆炸式的增長,為數據保存帶來了新挑戰。
附注2: 德聯邦教研部2014年投資1000 萬歐元在柏林和德累斯頓成立兩個大數據研究中心,分別由柏林工業大學和德累斯頓工業大學負責建設。
(1)開發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制定文化產品數字化標準,出臺相關法律,為知識、信息和文化產品以數字化形式長期保存創造條件;
(2)在獲得版權許可的前提下,盡可能允許公開、免費訪問數字化文化產品和元數據;
(3)建設“德國數字圖書館”項目。同時修訂適用于數字時代的媒體法規,兼顧媒體特性、新技術發展和用戶習慣。
五、打造數字化基礎:解決數字創新的環境問題
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數字議程”提出,在2018 年之前建成覆蓋全國的、下載速度在50M/S 以上的高速寬帶網絡的目標,并計劃進一步擴建數字化基礎設施與智能化交通系統。
(1)支持市場驅動型網絡建設的框架條件,謀求與民間資本等多方面的合作,依托“數字德國網絡聯盟”論壇3,鼓勵市場廣泛投資;
(2)建設農村地區的數字入口,推出“網絡擴建特別資助”融資項目以彌補農村地區網絡建設資金缺口;
(3)各參與方共同協定頻率分配,以提高靈活性,重點支持基于“伽利略導航系統”的公共管理服務應用的開發和創新;
(4)挖掘醫療保健領域的潛力。
提高政府數字創新服務能力。聯邦政府全力推進公共管理的數字化轉型,為所有公民提供數字化管理服務,并保障信息技術的安全高效,構建一個數據可以便捷、安全獲取的社會。
(1)為公民和企業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操作簡易且安全的數字化管理服務(包括電子政務、統一電子郵件服務、電子身份識別等);
(2)保障國家IT 自主權和行動力,盡可能降低德國信息技術對全球IT 產業的依賴程度,乃至擺脫依賴;
(3)保障并提高聯邦通訊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保障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安全。系統安全和數據保護是數字化的核心問題。
附注3: “數字德國網絡聯盟”論壇由德國聯邦交通與數字化基礎設施部發起,旨在推進德國寬帶網絡建設。
(1)在網絡中為公民和企業提供更多保護,包括開發使用便捷的安全技術,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礎設施,培養用戶的網絡安全意識等;
(2)重新確立并保障消費者在數字市場中的自主權,包括建立網絡仲裁委員會、設立市場監管員、引入集體訴訟制等;
(3)提高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可靠性,通過法律手段建立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標準體系,倡導使用德國和歐洲生產的IT 產品;
(4)強化聯邦信息技術安全局的工作,打擊網絡犯罪,提供更安全的網絡空間。
加強與歐洲和國際的開放合作。
(1)在歐盟相關委員會中積極推廣“數字議程”,與歐盟其他成員國定期開展經驗交流;
(2)在國際組織中推廣“數字議程”,與重點國家積極開展雙邊或多邊的政府間磋商(如與美國開展ICT 對話),積極參與國際電信聯盟的有關決策;
(3)積極參與國際互聯網的治理(如參與“信息社會世界峰會”、“聯合國互聯網管理論壇”等國際會議);
(4)出臺“國際網絡法”,落實人權保護;
(5)推進數字化創新的國際合作(如以數字化推進非洲戰略、推動數字化在伙伴國家中的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