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工儀器網 行業百態】氣象觀測信息和數據時開展天氣預警預報、氣候預測預估及各類氣象服務、科學研究的基礎,同時也是推動氣象科學發展的原動力。天氣雷達是氣象監測的重要手段,在對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監測和預警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時也可以獲得高時空分辨率的探測資料,是目前對流風暴三維特征和強降水最為快速有效的氣象探測工具之一。
雷達是一種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雷達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獲得目標至電磁波發射點的距離、距離變化率(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自二戰以后,雷達技術逐漸被應用在氣象觀測上,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非相干體質雷達,到80年代末脈沖多普勒體制,并且隨著新的電子器件不斷更新,雷達也逐漸更新迭代。
近年來,隨著雷達數據的積累、雷達監測網的完善和技術手段的更新,雷達氣候學的研究也不斷取得新進展。雙偏振雷達是人們常用來識別降雨目的、區分不同降水類型的技術之一,它能夠根據不同的降水粒子對入射電磁波極化散射特性不同對降水類型進行識別和分類;相控陣多普勒天氣雷達能夠快速而精確地轉換波束的能力,使該雷達能夠在一分鐘內完成全空域的掃描,同時獲取大量的氣象信息,以更精確地預測和預報風暴發展情況,幫助氣象預報員進一步提高風暴預報和其他類型危險天氣預報能力。
現代氣象雷達系統出了能夠檢測雷雨等災害天氣以外,還可以對嚴重影響民航安全的風切變、湍流和鳥類危險目標進行有效探測和預警,為降低進近機場區域低空風切變、飛機尾流和鳥擊事件風險做出了巨大貢獻。
《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中提到,我國將實施國家氣象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將氣象重大核心技術攻關納入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予以重點支持。綱要明確,到2025年,氣象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到2035年,氣象關鍵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基本實現。《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具體舉措,將進一步提升我國雷達數據質量和雷達在強對流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中的支撐能力。
中國氣象局同時出臺《雷達觀測試驗總體工作方案(2022—2024年)》,制定《雷達觀測試驗總體技術方案》,成立工作組和技術組,明確試驗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并且我國已建成由236部S波段和C波段新一代天氣雷達構成的世界最大的天氣雷達監測網。未來3年,氣象部門將按照“邊試驗邊改進、邊試驗邊應用”的思路,強化雷達氣象中心關鍵牽引和技術指導作用,建立強對流天氣協同觀測系統,提高天氣雷達監測預警能力,開展新一代天氣雷達業務軟件在省市縣短臨預報預警服務一體化平臺中的集成試用,促進觀測與預報服務互動。
時至今日,我國天氣雷達的網絡布局整體已經較為完善,相應的經濟發展和戰略調整也不斷跟上節奏,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提升雷達應用水平,持續擴建雷達監測網,拓展現有天氣雷達功能,緊跟發達國家天氣雷達應用的步伐。將來天氣雷達必將是一個智能化、高速化、信息化的平臺,融合其他設備的探測資料,發揮出雷達更強的優勢。
(資料參考來源:人民日報、中國天氣網、光明網、百科、知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