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4-26 點擊率:127
華為計劃自建芯片制造工廠,解決目前難題"/>
近日,有傳聞稱,臺積電和高通都已向美國提交意見,力爭繼續向華為供應芯片。華為能否迎來轉機?另據傳聞,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供應鏈上依賴他人的問題,華為打算長期轉型為IDM制造商,建立自己的晶圓廠。最后,華為將能夠開發和生產自己的芯片,比如三星和英特爾。不過,這一傳聞并未得到華為官方證實。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像高通這樣的芯片供應商能夠獲得將芯片運往中國的許可,這也將是目前最好的消息。然而,背后隱藏著許多隱憂。雖然華為可以繼續運營,但無法使用自主研發的芯片。為了不讓產品失去技術領先地位,在高端產品上只能依靠美國芯片,這仍然是一個瓶頸。
華為已經開始想辦法自救。據傳華為打算轉向IDM模式,進入更多業務領域。和三星一樣,它不僅開發自己的芯片,還將其用于自己品牌的終端設備。近幾個月來,不時有消息稱,海思的芯片設計師將“分散”到國內其他設計企業。不過,有消息稱,海思仍在擴張,暫時不會考慮縮小規模。
在芯片制造方面,據報道,在中國發現了一條0.13微米8英寸非美國技術的OEM生產線,可以立即為華為生產產品。在12英寸成熟技術方面,華為在先進技術方面正在打造45nm非U型產品,對外與三星、臺積電有聯系,內部有產業基金和當地OEM工廠,目標是建設一條28nm非美技術生產線,支持所有28nm工藝的自產產品。
根據目前國內半導體的現狀,是否真的有8英寸非美系列生產線的可行性和規劃?資深半導體專家莫大康認為,如果采用純國產設備,12英寸生產線的相關設備還遠遠不能令人滿意,8英寸是有希望的?!睂τ诿绹鴣碚f,8英寸的差距是可行的,但是對于美國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對于美國的半導體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但即使是8英寸的生產線,在中國也需要一個合理的突破,否則就無法形成生產線。”
事實上,在8英寸及以下的生產線中,主要設備是翻新的二手設備,而國內的配套能力也很強。莫大康表示,翻新和國產設備配套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因此即使在美國的重壓下,國產生產線至少0.13μM 8英寸也能生存和支撐。
有網友表示,華為“備胎”計劃自研芯片中,除了用于手機的麒麟系列芯片,還包括基帶芯片巴龍、基站芯片天罡、服務器芯片鯤鵬、路由器芯片凌霄以及人工智能芯片昇騰等,甚至還有面向5G物聯網場景的鴻蒙操作系統。這些以神獸命名的芯片,是華為公司業務能否在極限狀態下生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