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32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國機集團”)旗下常林股份與鼎盛天工即將進行資產整合的傳聞早已不脛而走。在部分媒體、券商機構甚至是業內人士看來,這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在這樣的預期之下,兩只股票近來也表現活躍,尤以鼎盛天工的頻頻拉升最為突出。
然而截至12月9日,面對輿論和股市的“熱捧”,來自國機集團、常林股份、鼎盛天工以及行業協會的相關人士均表示:“并不知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當中,并無一人對此事矢口否認。
同時,一位接近此事件的人士近日透露,兩公司整合事宜已經開始實質性操作,但目前由于未來主要領導的人選尚未確定而暫無進展。
“亟待”整合
隨著2007年年末,中國福馬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福馬集團”)并入國機集團,常林股份也進入“國機系”,成為其控股的子公司。
而鼎盛天工本就是國機集團通過劃轉、收購中外建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中外建”)、天津鼎盛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的控股權更名成立的上市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國機集團目前擁有50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共涉及鼎盛天工、軸研科技、中工國際、常林股份、林海股份和第一拖拉機股份()6家上市公司,主要業務包括機械裝備研發與制造、工程承包、貿易與服務,2008年主營業務收入960億元,資產總額805億元。
但在外界看來,國機集團在經過大規模的并購福馬集團、中國海洋航空集團、中國一拖集團等企業從而一舉成為千億級央企之后,該集團在改制重組方面的問題卻十分突出:其一,集團內部相關資源整合程度較低,子公司數量偏多且業務集中度不高,且資源配置不平衡;其二,管理方式比較粗放,資本運作方式有待進一步加強。其三,公司管理層普遍缺少實業運作經驗,或許很難加強對旗下實業群體的有效運作。
事實上,2009年以來,一系列的資產整合正在國機集團內部緊鑼密鼓地分步實施。
2009年5月,鼎盛天工擬通過定向增發來擴大主業規模;6月12日,中工國際原控股股東中國工程與農業機械進出口總公司(以下簡稱中農機)將其持有的億股中工國際無償劃轉給其母公司國機集團,至此,國機集團直接和間接持有中工國際合計億股(占總股本的%),而中工國際也由此成為國際集團子公司之一。
在上述劃撥完成一個月后,中工國際便轉而重組其原大股東中農機的相關資產。
記者獲悉,目前國機集團對內部五大業務板塊資產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分別包括:國際工程承包、汽車貿易、農業機械、工程機械、科研院所。而國機集團的重組思路就是分類注資,把不同業務類型的資產注入到上述的板塊中去,每個板塊將至少對應一個主要的上市公司。
而目前,國機集團在A股上市的5家公司中,林海股份屬于林業機械及摩托車制造企業,軸研科技主要為軸承制造企業,中工國際則歸屬于國際工程承包業,而常林股份、鼎盛天工則同屬于工程機械制造企業。
顯而易見,常林股份與鼎盛天工成為“亟待”整合的同類資產。
平地機巨頭
我們暫且做個設想,假如兩公司完成整合將會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什么?
根據常林股份官方網站資料顯示,該公司目前主要產品包括裝載機、壓路機、平地機三大系列,并有特種車輛、路面養護機械、小型多功能機械產品,已形成鏟運機械、道路機械、汽車改裝車三大板塊數十個品種的產品鏈。
而來自鼎盛天工的官方資料表明,其主要產品有平地機、攤鋪機、壓路機、裝載機、銑刨機、路(場)拌、瀝青轉運車、推土機、水泥混凝土輸送泵等,涵蓋鏟運機械、筑養路機械、路面機械、混凝土機械等多個工程機械門類。
不難看出,兩公司的主營業務重合度極高,事實上這正是在國機集團內部相同板塊業務展開整合的大背景下外界對常林股份和鼎盛天工產生聯想的主要理由之一。
其中,由于規模所限,兩公司的裝載機和壓路機等業務整合后的效果應該不會太明顯,但兩者極有可能會促成平地機行業的一大巨頭。
業內專家分析,在2008年以前,鼎盛天工依靠其收購的中外建(中國最早進入平地機領域的企業之一)多年連續占據著我國平地機市場的最大份額,而常林股份也位于前三之列。
然而近兩年,徐工集團筑路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徐工筑路”)依靠“大集團、大品牌”的支持,迅速成為我國平地機市場的“新科狀元”,其銷量已經遙遙領先于其他企業,尤其在海外市場多有斬獲。
但是,假如鼎盛天工和常林股份實現整合,勢必會與徐工筑路再次形成抗衡,大有王者歸來的意味。
為此,根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記者對2009年前三季度我國主要平地機生產企業銷量的統計顯示,徐工筑路以764臺繼續領跑,而鼎盛天工和常林股份分別以426臺、308臺位列二三位。
也就是說,如果將鼎盛天工和常林股份的銷量相加將是734臺,這已經相當接近于徐工筑路的業績。而這同時意味著,他們將甩開其他企業形成未來我國平地機市場的雙寡頭。
而假如鼎盛天工與常林股份的生產能力和銷售網絡得以有效整合,將提升其對平地機市場的掌控力。這對于其他企業來說,將是一個潛在的威脅;而對于在平地機行業緊隨其后且正處于上升期的三一、柳工、一拖、中聯和山推等企業,可謂一個不小的打擊。
變數難料
但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看來,如果這兩家公司實現整合,最大的意義在于國機集團實現了內部工程機械業務板塊的優化。
的確,當我們跳出平地機這個較小的工程機械子行業來預判這個尚未發生的事件,也許常林股份與鼎盛天工并非最大的受益者,因為僅靠平地機的市場規模將不足以實現這兩家企業的壯大之夢。
根據2008年年報顯示,常林股份和鼎盛天工全年銷售收入分別為18.6億元和億元,兩者相加之和是億元。較于國內業績排在前列的一些工程機械企業,這樣的規模可以被忽略。
然而,對于主要推手———國機集團來說,這將是其下屬工程機械板塊實現整體上市的關鍵一步。
但是,目前相關企業以及國機集團的三緘其口,讓輿論對常林股份與鼎盛天工資產整合的這一預判略顯蒼白。
而有網友爆料稱,國機集團網站于2009年6月3日發布的《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劉文炳副局長一行到國機集團考察》一文中,曾有“國資委要求國機集團加快重組進程,盡快做大做強旗下上市公司”的一句,但后因該句話引起旗下上市公司股價劇烈波動而被迅速刪除。
外界的強烈預期和國機集團的有意掩飾形成了鮮明而耐人尋味的反差。
同時,由于國機集團對常林股份和鼎盛天工均是間接控股,外界對于實施整合的方式、到底以誰為主,甚至是否要引入集團外的第三家相關企業聯合重組等問題尚存在諸多分歧。
“觀察國機,可以借鑒地看到,新興鑄管、兵裝集團等大型央企在近年來的業務整合與資產重組過程中,對機械制造企業采取了‘有收有放’的策略。所以,常林股份與鼎盛天工資產整合也許并不像外界猜測的那樣簡單。”一位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
11月18日,常林股份官方網站報道稱,“近日,由國機集團副董事長徐念沙率領的國務院駐該集團監事會、董事會領導組成的調研組一行,在福馬集團總經理吳培國等陪同下到常林股份進行調研指導。”
這已經是國機集團高層近3個月以來第5次來到常林股份,如此高密度的到訪表明,眾人等待的答案或許即將揭曉。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積極參與標準制定 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