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78
在中國工業經濟各領域高速發展的帶動下,中國企業已經逐漸成為國際工程機械領域的重要參與者。許多企業對自身的定位已經從行業領先變為了國際領先。特別是排頭兵企業,更是在國際化道路上不斷探索著更加可行的方案。
為了能夠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除了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建立海外服務體系外,自身的國際化擴張也是企業關注的重點。中聯重科收購意大利賽法公司(以下簡稱CIFA)、三一重工的德國投資簽約、柳工印度工廠正式運營……這些案例構成了企業海外擴張的新方式和新思路。可大概將其歸納為對研發資源的爭奪、海外設廠和海外并購等幾個主要方面。
研發資源競相爭奪的香餑餑
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技不如人是普遍現象,這一點毋庸置疑。隨著整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中國企業間的競爭已經悄然演化為一種國際企業間的博弈。設備引進、技術合作的路子已經成為常規手段,一些有實力的企業正逐漸通過并購、吸納國際人才等方式不斷縮小自身與國際巨頭間的差距。
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或收購相關院所,是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布局時的首選。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就曾向本報記者透露過,今年他們就有計劃在歐美并購一到兩家海外研究機構。早在2007年11月,徐工集團通過整合相關實驗室成立了徐工研究院,如果該研究院能夠與企業并購的研究機構形成良好默契,將有望為企業的研發工作創造一個更好平臺。
福田雷沃重工的歐洲研究中心也是一個頗具典型性的案例。該研究中心所研發的產品能夠直接對口歐美高端市場,雖然從企業營銷效果來看,其主要貢獻仍集中在該企業的絕對優勢領域———農業機械方面。但是其在工程機械產品研發方面所展示的潛力也不容小覷。
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引進外資企業的先進科技理念和研發能力,是提升企業自身競爭能力最有效也是最便捷的手段。除了并購研究機構外,研發人員也是一些企業追逐的對象。今年年初,曾有一位企業高層表示,與其花大價錢在國外并購企業,不如集中一部分財力從在金融危機中一些走下坡路的國際行業巨頭手中挖掘研發人員,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利益。
海外設廠橋頭堡前移的市場策略
同樣由于技不如人的緣故,以前我國工程機械產品出口較少,在國際市場也缺乏競爭力。隨著“中國制造”的牌子越來越響,如今這種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改觀。在國內生產好產品,再經過港口等運輸方式運抵海外市場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于是,有些企業開始尋求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的機遇。
在這方面,三一和柳工等企業可以說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7月8日,柳工印度工廠在印度中央邦印多爾市舉行開業慶典。該工廠于去年開始建設,耗時一年,投資2000萬美元,目前有中印員工50多人,還將繼續擴招員工,一年估計可生產3000臺裝載機,將成為印多爾地區最大的外國投資項目之一。三一重工早在2007年就開始了其海外制造基地的布局。先是2007年年初在印度投資6000萬美元建設工程機械生產基地;隨后,同年9月,與美國喬治亞州政府簽署備忘錄,擬投資6000萬美元新建工程機械制造廠;今年1月29日,與德國北威州政府正式簽訂投資協議,出資1億歐元在科隆建設三一歐洲機械制造基地。另據業界傳聞,該企業還將在比利時建設第四個海外制造基地。
對于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來說,要走出去的企業遠不止這兩家,今后還將有更多的企業在不同的國家建立生產基地,從而使“中國制造”成為服務全球建設與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并購企業實現快速布局
相對于一些企業在海外設立制造廠的模式,中聯重科似乎更主張直接并購海外公司。2008年6月,中聯重科攜手弘毅投資、高盛公司和曼達林基金,斥資億歐元收購CIFA100%的股權。其中中聯重科出資億歐元,獲得CIFA60%股權。
海外并購,特別是并購同行企業,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講,可謂機遇和風險并存。2008年底,金融危機來襲,CIFA公司一度被外界認為大幅貶值,業內也紛紛指責中聯重科決策層的失誤。但今年以來,隨著中聯重科財務數據的陸續披露,人們逐漸觀察到,CIFA的運營情況似乎已經走出了最初的泥淖。最新的數據表明,CIFA近幾月經營狀況不斷好轉,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今年內有望扭虧為盈。9月份,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從市場份額、全球覆蓋率、品牌運作以及產品線幾個方面來看,中聯重科已經成為混凝土機械行業的全球排名第一。
目前,存在于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之中最關鍵的問題在于收購之后如何進行企業文化的融合,企業文化看似虛化,但卻是左右并購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并購企業這種模式在三種海外擴張模式中是最為復雜和系統的,相關企業對此需做好充分準備。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GE“全球第一CEO”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