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7-14 點擊率:53
如何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抓住機遇做強做大是每個企業都在思索的問題,兼并重組無疑是有效路徑之一。是大步“走出去”到海外抄底,還是謹慎布局觀而后行?業界爭議頗多。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日前召開了專題座談會,主題是海外并購對我國機械工業的影響。與會專家認為,我國裝備制造業已發展到了國際化布局階段。海外并購固然存在風險,企業“走出去”要做好充分評估與風險論證。但是,本著有得必有失的原理,學費早晚都要付,有實力的企業應積極探索率先“走出去”,為同業企業積累經驗。專家建議,國家應在外匯撥付上對裝備制造企業海外并購給予支持。
重組好于盲目擴張
在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持下,部分行業難免會出現重復建設,進而出現產能再次過?,F象,這對行業長遠發展不利。中國工程機械協會副秘書長楊寶德表示,應鼓勵國內同行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整合行業資源。
據介紹,國內企業并購成功的案例屢見不鮮。例如,柳工先后兼并了江陰機械廠、揚州機械廠、上海叉車廠、蚌埠振沖起重機廠,使之從一個單一品種的裝載機企業成為一個集挖掘、裝載、路面、砼機械、起重機械、工業車輛等多品種生產的工程機械集團。中聯與浦沅強強聯合,而后又兼并了黃河工程機械公司,成為生產砼機械、塔式起重機、壓實機械、環衛機械、汽車起重機等多品種的工程機械集團。
楊寶德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生產工程機械的企業有近千家,是多而不大、大而不強,只有按市場法則進行并購重組才能做大做強。在拉動內需的當下,行業企業并購比企業盲目擴大投資更有利于行業發展。
他認為,在內企并購過程中,小企業可以從大企業得到發展資金,利用大企業的研發力量改進企業的老產品,利用集團的銷售網絡擴大產品的銷路。老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原有企業的設備、廠房、人員等展開新產品等的研發與生產,可以給原企業注入活力,提升適應力與競爭力。
楊寶德提醒相關部門,企業并購是一種市場行為,不要按政府意愿搞成僵硬的“拉郎配”,要從行業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利益出發,由并購主體雙方協商進行。
以謹慎的態度對待跨國并購
在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建廠與“走出去”并購國外具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之間,專家們更傾向于跨國并購。
儀器儀表行業特別顧問奚家成表示,在以性價比為主要競爭模式的當下,并購是企業做強做大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國內企業“走出去”的領域已開始逐漸由金融系統擴展到礦石、有色金屬等資源整合方面。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裝備制造業的海外并購也要從買產品升級為買技術,通過兼并先進制造企業而獲得該領域的核心技術,是國內企業快速做強做大的根本所在。
誠然,在國際跨國公司紛紛告急、資產嚴重縮水的當下,國內企業“走出去”并購國外大企業存在很大風險與諸多不確定因素。電工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結合行業企業“走出去”的實際案例,將國內企業海外并購面臨的風險概括為投資決策風險、融資風險、經營管理風險、跨國產權風險、審批風險等。
奚家成認為,有能力的企業應不斷進行有益的嘗試與探索,但大多數企業應改變并購只是“富并窮”的觀念。并購不只是強者收購弱者,很多國外企業資金周轉不暢,但擁有很強的核心技術。而且,很多新技術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及時變成生產力,很快就會被淘汰。所以國內企業應走出認識誤區,在謹慎的前提下試水跨國并購。
作為跨國并購的先行者,早在1992年就試水海外并購的桂林國際電線電纜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本飛有其獨到的經驗。他認為,中國企業要知道自己什么能買、什么不能買。對于那些大公司,要抱著學習的心態,可以先去參股做個小股東,或者相對控一點股,要注重與其合作,爭取雙贏。
專家認為,國際化不只有大企業才能做,小企業也能走向世界。關鍵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風險評估與論證體系,要充分了解對方的國情,用開放的心態求同存異,把功課做在前面。
軸承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同樣表示,世界金融危機同樣給國內外軸承企業帶來了巨大沖擊,舍弗勒集團因盲目收購大陸輪胎而深陷泥淖不能自拔,美、日、歐等國家軸承企業受汽車產業的下滑影響比我國企業更嚴重。因此,可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到國外參與并購、合資一些優質的中小軸承企業,為我國軸承產業走向世界創造條件。
中機聯副會長朱森第表示,對于裝備制造業而言,國內兼并重組成功的案例較多,而海外并購還處于探索階段。他認為,國內裝備制造業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應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海外并購。這也是企業加快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是資源充分利用的重要途徑。企業應抓住危機中存在的機遇,以謹慎的態度對待跨國并購,把潛在的風險考慮充分,在科學戰略規劃的指導下作出有益的探索。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8種將要走紅的勘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