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5-20 點擊率:46
實現對礦井人員的實時跟蹤定位,移動目標監測查詢、人員安全保障及統計考勤等功能。充分利用礦井安全監控系統平臺,無需重復布線,僅需增加相應的人員跟蹤定位無線數據采集基站、無線編碼發射器、人員跟蹤定位處理軟件即可實現。系統具有無需重復布線,節約投資;使用維護工作量小,維護費用低;采用的無線通信技術成熟、覆蓋范圍大、功耗低等特點。新型礦井人員跟蹤定位及考勤管理系統,能夠清楚掌握每個人員在礦井下的位置及活動軌跡,可為事故搶險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可利用系統的日常考勤管理功能,對全礦井人員進行考勤管理。
1、系統設計
1).遵循“統一發卡、統一裝備、統一管理”的原則,按準許上崗人員實行“一人一卡”制,將人員標識卡作為“上崗證”或“坑道準入證”。系統數據庫記錄該人員標識卡所對應人員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所屬班組、所屬工種、職務、本人照片、有效期等基本信息。進入坑道的人員必須隨身攜帶人員標識卡(標識卡可隨身攜帶在腰帶上或貼在礦燈帽內)。
2).在井下坑道、峒室、作業面等地點安裝本安型數據采集器。當持卡人員經過設置數據采集器的地點時,系統將讀取該卡號信息,通過傳輸網絡,將持卡人通過的地點、時間等資料傳輸到地面監控中心進行數據管理。如果采集的卡號無效、無卡或進入限制通道,系統將自動報警,監控中心值班人員接到報警信號,立即執行相關安全工作管理程序。
3).井下一旦發生事故,監控中心在第一時間內可以知道被困人員的基本情況,如:人員數量、人員身份、所處位置等相關信息,以便于事故救助工作的開展。搜救人員可持便攜式搜救裝置進入井下,進行搜救。
4).系統可自動生成考勤作業的統計與管理等方面的報表資料,提高管理效率。
2、工作原理
系統產品中的控制器將低頻的加密數據載波信號經發射天線向外發送;隨身攜帶的標識卡進入低頻的發射天線工作區域后被激活(未進入發射天線工作區域標識卡不工作),同時將加密的載有目標識別碼的信息經卡內高頻發射模塊發射出去;接收天線接收到標識卡發來的載波信號,經控制器接收處理后,提取出目標識別碼送至專用井下處理傳輸分站,完成預設的系統功能,從而實現目標的自動化管理。
3、主要功能特點
1) 井下人員實時動態跟蹤監測,位置自動顯示;
2) 井下人員在指定時間段所處區域及運動軌跡回放;
3) 實時查詢、打印當前井下人員數量及分布情況;
4) 可對事故現場被埋人員進行搜尋和定位,以便及時救護;
5) 入井人員的考勤、統計、存儲、打?。?
6) 系統監控主機、全面預裝WIN98/2000操作系統和最新版的監控軟件;
7) 監測圖頁靜態和動態編輯作圖對用戶開放,支持多種圖形格式,鼠標和鍵盤均可操作。全面支持實時多任務。在系統進行實時數據采集的同時,系統可進行記錄、顯示、查詢、編輯、人工錄入、網絡通信等;
8) 屏幕顯示為頁面式,圖形文本兼容,每頁顯示的信息由用戶自行定義編制,直至屏幕顯示滿為止;
9) 系統中心站及網絡終端可以局域網方式聯網運行,使網上所有終端在使用權限范圍內都能共享監測信息和系統綜合分析信息、查詢各類數據報表;
10) 可以在地面中心站連續集中監測處理64臺人員定位分站,監測處理人員65535人;
11) 監控軟件具有很強的作圖能力,并提供有相應的圖形庫,操作員可在不間斷監測的同時,容易地實現聯機并完成圖形編輯、繪制和修改;
12) 權限管理下的人員監測信息局域網資源共享;
13) 監控分站設計了就地初始化功能,可存儲地面中心站對該監控分站的地址等設置,當通訊電纜出現砸斷、短路等嚴重故障時,造成地面中心站與之失去聯系時,監控分站仍能獨立工作,存儲人員監測數據,且不影響其它監控分站的正常工作;
14) 人員分站設計有高可靠性的保護電路和程序糾錯功能,在分站出現故障時,可在極短的時間內自動復位并重新啟動單片機投入運行;
15) 在人員分站電路設計時,對所有與外界聯系的輸入輸出電路部分增加了安全柵隔離電路及保護電路,以防誤接線或線路信號異常等外界因素對分站造成的損害,使得監控分站的可靠性得以進一步提高;
16) 分站具有就地漢字液晶顯示人員編碼和日歷時鐘功能,可用遙控器進行記錄查詢;
17) 可以RS485或DPSK方式與地面系統監控主機進行雙向通訊;
18) 無線人員編碼發射器采用低功耗設計,重量輕,無須外部電源,有多種攜帶方式供選擇。
4、系統組成
系統由地面中心站、發射器、無線數據監測站、接收探頭及電源、電纜、傳輸接口等輔助設備組成。
地面中心站:主機選用研華工控機,操作系統Windows2000 Professional,內存256M,硬盤80G,光電鼠標。主機通過接口與KJJ14型地面傳輸接口連接,和設在井下的各檢測站進行通信。中心站可配置一臺激光打印機,打印有關報表和資料。如需網絡瀏覽功能,需另配一臺計算機作服務器。
無線編碼發射器:安裝在礦燈的電池盒內,一套系統中最多可16384個發射器,編碼固化不重碼。
本安電源:為井下分站供電,其后備電池可保證在交流電停電情況下,分站可連續工作不于小4小時。
RFID專用檢測儀:一般放在燈房內,即可以用來登記臨時下井人員,也可以用來檢測無線編碼發射器的好壞。
數據檢測站:一般在各井口和主要分叉處設置檢測站,一套系統中數據檢測站總數通常不超過127個。每個分站配置2-4個接收探頭,標準配置為2個,根據礦上具體情況可另購接收頭。
5、主要技術指標
系統容量:可連接數據監測分站127個,無線編碼發射器16384個
傳輸方式:主從方式,半雙工;采用RS485傳輸方式
傳輸速率:4800/9600/115200bps(用戶可設定)
地面中心站至數據監測分站最大傳輸距離:15km;
編碼發射器供電電壓:DC1.5V~5.5V;
數據監測分站最大有效接收區半徑:80-200米(現場設定);
數據監測分站可同時檢測300人;
工作頻率:433-434MHZ
工作范圍:-100C~600C
傳輸系統:電纜1.5mm2銅芯雙絞線,直流電阻不大于12.5歐姆/千米,工作電容不大于0.06F/Km,電感不大于800mH/Km;
允許被測目標最大移動速度: 100人以上同時通過時為5m/s,30人同時通過時為15m/s,人數小于20人時可20m/s;
軟件為組態模塊網絡版,可以二次開發,自主知識產權;
系統具備實時查詢當前井下人員、身份、區域信息,可對事故現場人員。
信號制式
數據通信接口與讀卡分站通信信號: RS485信號;
數據通信接口與計算機通信信號: RS232信號;
6、技術特點
▲多種信號采集
▲極低的電流功耗
▲250kbps 2.4GHZ IEEE802.15.4 兼容的射頻收發
▲< 10us 的快速激活/睡眠狀態轉換
▲硬件層加密與身份驗證安全特性
▲數字信號強度(RSSI)與無線連接質量(LQI)支持
7、系統設計依據
?。?) GA/T75《安全防范工程程序與要求》
(2) MT209-1990《煤礦通信、檢測、控制用電工電子產品通用技術要求》
(3)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煤礦井下人員位置監測系統通用技術條件和使用管理規范 。
1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RFID物流港口拖車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