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10-09 點擊率:114
億通科技()10月13日在投資者關系平臺上答復了投資者關心的問題。
投資者:請問華米科技的新品Amazfit 躍我 GTS 3是否由貴公司旗下的鯨魚微電子提供的傳感器以及Zepp os 操作系統進行支持,謝謝
億通科技董秘:你好!華米科技的新品Amazfit 躍我 GTS 3手表采用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鯨魚微電子提供的PPG生物傳感器模組(內含AFE芯片),可以實現心率、血氧、血壓等關鍵人體健康指標的測量,以及有效運動量、壓力、疲勞狀態、睡眠狀況、心律不齊及房顫等身體健康狀況的監測。謝謝!
億通科技2021中報顯示,公司主營收入6410.25萬元,同比上升53.33%;歸母凈利潤615.6萬元,同比上升22.04%;扣非凈利潤485.23萬元,同比上升22.04%;負債率13.41%,投資收益159.47萬元,財務費用-290.17萬元,毛利率27.43%。
億通科技主營業務:有線電視網絡設備、數字化用戶信息網絡終端產品、通信設備、智能化監控設備、網絡系統集成設備的生產、銷售、服務;電子系統工程、通信系統工程、安全技術防范系統工程及消防和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的設計、安裝、調試、服務;信息系統設備的設計、銷售、服務;電子產品、電子元器件的研發、銷售以及服務;物聯網及應用領域的技術開發、咨詢、服務;計算機硬件、軟件的研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服務;計算機系統集成;經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國家限定公司經營和國家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及技術除外)。
公司董事長為黃汪。黃汪,男,1975年出生,中國國籍,漢族。1997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物理學專業,獲學士學位。2013年12月,成立安徽華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智能可穿戴產業的發展。2014年12月,在開曼成立華米科技( Huami Corporation ),并于2018年2月在紐交所上市。現為華米科技( NYSE:HMI )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生物傳感器模組(內含AFE芯片),可以實現心率、血氧、血壓等關鍵人體健康指標的測量,以及 第1張" title="微壓脈搏傳感器:億通科技董秘回復:華米科技的新品Amazfit 躍我 GTS 3手表采用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鯨魚微電子提供的PPG生物傳感器模組(內含AFE芯片),可以實現心率、血氧、血壓等關鍵人體健康指標的測量,以及 第1張-傳感器知識網"/>
高血壓會無形中造成患者心、腦、腎等器官損傷,引發腦卒中或心肌梗死,甚至死亡,號稱健康的“無形殺手”。有數據顯示,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人數達2.45億,居國內疾病發生首位,并出現年輕化的趨勢。作為高血壓病的有效防治手段,監控和預防逐漸被重視。
根據《2018 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目前檢測血壓的方法有診室血壓,家庭血壓和動態血壓。其中,動態血壓被認為最能精確反映個體24小時血壓特點的方法。近年來,動態血壓計市場出現了歐姆龍、九安、魚躍等知名品牌,但它們一般都采用聽診法和示波法,都需要佩戴充氣式袖帶對動脈血管施加壓力獲得血壓值,無法避免不適感且無法真正實現長期連續監測。
脈感科技則采用了一種新的方法——采用微型脈搏波感知技術,基于單脈搏波技術原理,并結合血流動力學醫學原理,實現血壓、心率等的無創持續(24h)測量。
據悉,脈搏波是人體重要體癥信號,利用脈搏波可以連續反映人體心率、血氧、血壓等血流動力學參數的規律性改變趨勢,評估心血管性能,且先于臨床表現,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一些高校和研究型醫院就開始通過監測人體脈搏波來采集心律、血管彈性等數據。彼時,脈搏波監測還需借助體積龐大的機械設備(必須基于壓力變動),其應用一度被局限在實驗室中。
經過4年多研發,脈感科技推出Mystrace腕式血壓儀,實現了脈搏波監測的“小型化”。據公司聯合創始人金文軍介紹,該血壓儀采用了壓力采集法(僅分析脈搏波,無須借助ECG),核心技術在于Realcision高保真脈搏波傳感器(已獲得4項國內專利)和單脈搏波血流動力學算法,可現多路生理信號的監測,包括血壓(高壓、低壓)、平均動脈壓、心率、ECG心電圖、外周阻力、血液黏度、心輸出量等8項指標。
脈跡產品圖(來自官網)
關于檢測精度,金文軍透露,和醫院水銀汞柱血壓計的臨床對比試驗結果顯示:低壓幾乎完全相同、高壓相差大概差2-5毫米汞柱,均在有效范圍內;另外,其脈圖與ICU所使用的CNAP儀器(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脈搏連續無創血壓監測系統)的波形對比也是一致的,能支持醫用。據了解,CNAP已在歐美大醫院普及5年以上,經過了大量的臨床驗證,證明它與有創對比數據準確。
對于商業模式的考慮,金文軍表示,脈跡會同時面向B端客戶(醫院)和C端客戶(普通消費者);此外,還將與醫院的精準用藥研究平臺和藥企合作,提升高血壓患者用藥的準確性;并與保險公司合作,針對醫療疾病險的用戶、降低心血管重疾的發病率;為養老社區人員提供監護等。
據悉,為實現服務閉環,后臺會有心內科專家進行主動式監控,發現異常情況電話或短信通知患者或家屬,提醒患者科學測量血壓和按時服藥,并提供相應的健康咨詢服務,接下來還會和其他機構合作增加在線問診和急救服務。目前公司已簽約近25個退休心內科和心外科醫生。
截至目前,搭載最新一代realcision的Mystrace脈跡腕式脈搏波速血壓儀初代產品已完成小批量試生產,進入CE和CFDA認證和醫療注冊階段,預計能在今年八九月份上市;消費級脈跡Mystrace手環已在京東發售,零售價格1299元;同時與瑞典斯德哥爾摩衛生廳、上海胸科醫院等機構展開相關科研合作。
Mystrace脈跡腕式脈搏波速血壓儀(官網)
金文軍透露,團隊接下來還會針對其它心血管指標數據采集和分析研發新的算法,并添加更多傳感器,不斷豐富Mystrace脈跡的功能;未來也會嘗試將其應用在中醫領域。
目前市面上同樣采用脈搏波監測血壓、心率等基礎指標數據的公司還有不少,譬如驚帆科技、皓脈、CNOGA等。其中,驚帆科技和CNOGA并不直接開發脈搏波監測的產品,僅輸出底層脈搏波傳感器采集硬件和脈搏波數據的云端分析,通過和其他廠商合作實現產品的落地;皓脈則有落地的腕式血壓計,目前尚未發售。
金文軍指出,目前市面上多數玩家均利用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PhotoPlethysmoGraphy, PPG)結合電極傳感器來監測血壓和心率等指標。而PPG的核心原理是血液折射的光譜分析,它通過檢測特定時間手腕處流通的血液量獲取血壓信息,不包含機理(血液從心臟出發回到心臟)也易損失數據,準確度受限,難以在院內使用。
團隊方面,目前全職不足20人(銷售外包),創始人&技術總監路紅生有30余年的自動化和數字通訊領域的軟硬件開發經驗,此前曾是愛立信資深軟件開發師,曾參與主持過諸多愛立信交換機系統等產品及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的開發工作;聯合創始人&CEO翁整研究員曾任職于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環境材料系(核磁/波普),并先后在上海電器研究所、瑞典SCANIA、瑞典愛立信、美國TRIMBLE瑞典公司任職,14歲起師從外祖父——中醫名醫嚴二陵,熟知中醫理論;聯合創始人&算法工程師路揚畢業于瑞典皇家工學院金融數學專業,擅長各種數學建模。
舉報/反饋生物傳感器模組(內含AFE芯片),可以實現心率、血氧、血壓等關鍵人體健康指標的測量,以及 第2張" title="微壓脈搏傳感器:億通科技董秘回復:華米科技的新品Amazfit 躍我 GTS 3手表采用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鯨魚微電子提供的PPG生物傳感器模組(內含AFE芯片),可以實現心率、血氧、血壓等關鍵人體健康指標的測量,以及 第2張-傳感器知識網"/>
人們越來越喜歡精確量化他們所做的每一個動作,監控這些動作的傳感器變得越來越輕,侵入性越來越小。美國斯坦福開了一款彈性無線名為“BodyNet”的產品不僅僅是靈活的,它還能夠貼在身體的表面上生存。
傳感器由金屬墨水制成,金屬墨水涂在柔性材料的頂部,就像黏性繃帶一樣。但與使用微型加速計或光學技巧來跟蹤身體的手機和智能手表不同,該系統依賴于它本身的拉伸和收縮方式。這些運動導致電流通過墨水的微小變化,這些變化被傳遞到附近的處理器上。
當然,如果將一個放在關節上,就像這些電子貼紙中的一些一樣,它可以報告該關節是否彎曲以及彎曲多少。該系統足夠靈敏,它還可以檢測每次心跳期間皮膚經歷的輕微變化,或伴隨呼吸及更廣泛變化。
當你必須從皮膚上獲取信號時,問題就出現了。使用電線很煩人,絕對是90年代。但是現在有了它就可以很好的為你工作了,它可以通過皮膚傳感器通過收集RFID信號來供電,這種技術幾乎沒有什么電壓。
然后第二部分以顯然最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小型化的部分是接收器,其收集傳感器的信號并將其重新傳輸到電話或其它設備。雖然他們設法制造了一個足夠輕便可以夾在衣服上的單元,但它仍然不是你想要去健身房的那種智能產品。
好消息是,這是一個工程和設計限制,而不是理論上的限制 - 所以在電子方面做了幾年的工作和進步,他們可以擁有一個更具吸引力的系統。
斯坦福大學教授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認為,有一天我們可以創建一個全身皮膚傳感器陣列來收集生理數據而不會干擾一個人的正常行為。在一個類似領域的項目,正在努力從原型到生產。那里的研究人員已經在汗液監測器上測試了好幾年,可以檢測出許多生理因素。
通常你只需每15分鐘收集一次汗液并分別分析每批。但這并沒有真正給你很好的時間分辨 - 如果你想知道汗水如何逐漸或更少的變化怎么辦?通過將汗水收集和分析系統放在皮膚上,您可以做到這一點。
雖然傳感器已經投入使用了一段時間,但直到最近,該團隊才開始大規模地進行用戶測試,以了解汗液測量的準確性。該項目的目標不僅僅是制作傳感器,而是開始進行許多主題研究,看看汗水告訴我們什么 ,
任何從事硬件工作的人都會告訴你,從手工制作的原型到批量生產的模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伯克利團隊在VTT技術研究中心挖掘了他們的芬蘭朋友,他們專注于卷對卷印刷。對于扁平,相對簡單的電子設備,卷到卷是一項很好的技術,基本上將傳感器印刷到柔性塑料基板上,然后可以簡單地將其切割成適當大小。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可以快速,低成本地制作數百或數千個傳感器,使其在任意比例下部署更加簡單。
舉報/反饋生物傳感器模組(內含AFE芯片),可以實現心率、血氧、血壓等關鍵人體健康指標的測量,以及 第2張" title="微壓脈搏傳感器:億通科技董秘回復:華米科技的新品Amazfit 躍我 GTS 3手表采用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鯨魚微電子提供的PPG生物傳感器模組(內含AFE芯片),可以實現心率、血氧、血壓等關鍵人體健康指標的測量,以及 第2張-傳感器知識網"/>
微介入式傳感器原理模型,這種傳感器可持續監測體內疾病信息。謝曦/供圖
在醫院抽血測過血糖、激素嗎?覺得扎針太疼或過程繁瑣?
中山大學青年學者謝曦,一直在嘗試改進這些醫學診療技術,近年來他邊學邊做,研發了多種可穿戴人體健康傳感器和生物科研傳感器。去年,因“將光電傳感技術與生物醫學交叉融合,為生物研究和醫學診療提供前沿工具”,謝曦入選《麻省理工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
謝曦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畢業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后研究,但耀眼的簡歷并沒有讓他停步不前。最近,他決定進行一場更加艱難的跋涉:做好奮戰10年的準備,和植入式動態血糖傳感器“死磕”。這不單是為了解決血糖等健康指標無法實時監測的問題,謝曦也希望打破我國在生物醫學傳感學科領域成果稀缺的現狀。
2016年,謝曦成為中山大學生物電子學科帶頭人。生物醫學電子學科屬于新興交叉學科,聚焦于應用電子信息技術揭示生命現象本質,解決生物、醫學等基礎研究中機理機制、重大疾病等關鍵難題。
科學家在困難里沖鋒陷陣,普通人就有改善生活的希望。在開啟新的跋涉之前,謝曦成功研發了一種可用于藥物篩選的科研儀器——體外細胞微納芯片??茖W家在篩選藥物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向每一個實驗細胞注射藥物,并精準地監測效果,而體外細胞微納芯片則是給藥和監測其藥物反應的工具。
這是一種十分精密的生物電子傳感器。為了把藥物高效地送達細胞,并精準地監測效果,每個細胞都需要插入數十個納米“針頭”,這些“針頭”安裝在直徑為幾百納米的電極上,密密麻麻的電極則安裝在直徑1平方厘米的微加工芯片上,小小的芯片形成一個納米針頭陣列。
謝曦做的這種“袖珍針板”是一種救命的科學儀器,能助力科學家進行癌癥等疾病的藥物篩選。但在研發科研工具的同時,他還發覺,一些實際醫療場景中,需要能夠用于人體的電子傳感器,實時傳輸病人的健康情況,“我希望開發一種臨床應用型技術,解決一些病人的需求”。
比如有些病人需要實時監測心臟、血壓等情況,他就利用柔性電子材料制作成可穿戴傳感器,貼附于人體皮膚外,更便捷且連續地監測心電、脈搏、血壓等生理指標。
然而研究越深入,和臨床結合越緊密,謝曦需要解決的問題越棘手。在病人住院時,往往還需要監測血糖、激素、代謝物等情況;而對于一些服藥病人,有時還需要精確掌握體內藥物的濃度變化從而進行動態調整,部分需求目前只能靠一次次抽血來實現,無法實時監測。能否研發一類微介入人體的傳感器,實時傳回這些生理指標?
在植入式人體傳感器中,他選擇從微創式動態血糖傳感器入手。謝曦介紹,動態血糖監測儀在臨床中需求廣泛,它能夠長時間插入皮下監測病人的血糖,不僅能連續反映血糖變化,還可以免除糖尿病人頻繁指尖采血的痛苦,“比如二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據動態血糖變化調整相應的胰島素用量”。國外的相關技術在不斷迭代,但由于缺少技術突破,目前這種醫療傳感器還沒有實現國產化。因此他決定投入這一領域,對動態血糖檢測儀進行攻堅。
雖然,謝曦此前所做的納米針頭陣列和植入式傳感器有相通之處,但從“體外”到“體內”是一個質的跨越。他說:“通常植入式的醫療儀器從研究到最終進入臨床,周期至少需要10年,我準備花很長時間來‘啃’這個項目。雖然基礎功能已經在實驗室里實現,但傳感準確性要達到臨床的嚴格標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邁出這一步很不容易,學生有畢業的要求,科研有經費的壓力……”他知道做這種長線項目會很“難熬”。然而最難的還不是科研“性價比”的壓力,而是交叉學科知識的積累和貫通。
事實上,隨著前沿科技的發展,靠單一學科就能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少,需要交叉學科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謝曦面臨的困難,不少學者也深有體會。
為了突破這個醫療技術難題,謝曦的辦法很樸素:一邊當老師,一邊當學生。
“我們團隊的特點是有求知欲、虛心、高度交叉?!敝x曦介紹,微介入式傳感器是一項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囊括電子、材料、人工智能算法、生物、醫學、化學等,而且學科跨度很大,“比如學電子的學生和學生物的學生其實很難想到一塊去”。作為一個交叉學科項目的博士生導師,謝曦所面臨的要求就更高了,“最起碼核心點自己都得懂”。
“我經常和不同專業的同學請教,帶著我的學生去看其他生物學生做實驗。教授都太忙了,所以我經常先和他們的學生請教入門技術。實踐起來才知道,生物實驗的操作和理論完全不是一回事,深奧程度更是不可測量。”
“臨床醫學和生物又不一樣,在臨床上,我就把自己當實習生?,F在甚至考慮讀一個臨床醫學的在職學位?!?br/>“我也經常和自己的學生討論問題,每個研究生和博士生都各有特長,向學生請教是很正常的事情。”謝曦的辦公室讓給了一些臨時還沒有分到座位的同學,他自己則和學生們坐在一起。
對于研究交叉學科來說,教學相長的心態或許是必備條件。
按照謝曦的計劃,單是一個微介入式動態血糖傳感器就要“啃”10年甚至更久,他還希望攻克微介入式動態激素傳感器等精密儀器。如此算來,他大概要當一輩子“學生”。但他完全不認為這丟了當教授的面子,反而抱著一種特別感恩的心態:“有人愿意教我,我已經謝天謝地了!”
在謝曦看來,做科研,一方面是基于求知欲,希望學習更多知識,探索自然奧秘。另一方面,是結合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盡自己的一份力。在求知欲和社會需要面前,虛心學習、交叉運用,是自己的“本分”。
舉報/反饋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電氣控制線路圖控制原